在互联网时代,用户隐私保护始终是热点话题,手机厂商会主动开展保护。与之不同的是,互联网平台的隐私方案大多属于合规行为,比较被动,并且缺少主动措施。在Web 2.0时代,用户隐私保护存在明显差异。在Web 3.0时代,用户隐私保护同样存在明显差异。
互联网平台隐私困局
https://www.gdzjtx.com互联网平台给出了用户隐私保护方案,目的是符合监管要求,然而,平台的经济模式与保护隐私相冲突,致使平台在隐私保护方面陷入被动,平台仅说明了数据使用情况,用户根本不清楚个人数据是否被用于画像、交易等,主要原因是数据存于中心化服务器,用户无法对其进行控制。
Web 2.0用户数据困境
在Web 2.0环境下,用户隐私是基于对平台以及政府监管的信任。在美国,imtoken钱包官网下载社交媒体巨头掌控着大量用户数据。然而, token钱包官方网站用户对个人数据并没有实际的控制权。数据存储在平台的中心化服务器里。比如说,Facebook多次出现数据泄露事件,致使众多用户信息被曝光 。
Web 3.0的创新方案
为解决Web 2.0的问题 ,Web 3.0构思了保护方案 。该方案围绕个人数据控制权展开 。比如推出一种方法 。这种方法能在不同时间生成不同标识符 。能在不同平台生成不同标识符 。能基于不同目的生成不同标识符 。然后把数据存到身份钱包 。这样方便用户控制个人数据 。
Web 3.0的数据存储方式
Web 3.0存在两种数据存储方案 ,以创作平台Mirror为例 ,对于1M以下的文件 ,采用分布式存储方式 ,借助Arweave进行永久存储 ,数据会被分片加密 ,只有持有私钥的用户才能获取 ,而对于1M以上的文件 ,则存储在定向中心化服务器中 ,在考虑成本的情况下 ,这种存储方式存在隐私和安全风险 。要是Mirror停止维护,那么数据就会丢失 。
身份验证与隐私问题
在身份验证方面,Twitter、Facebook等平台要是支持uPort,用户便能够借助它,在加密环境里完成验证,如此一来,可以避免身份标识符与DApp一对一模式下出现的用户隐私问题,并且还能防止用户画像和数据泄露。
Web 2.0与Web 3.0差异对比
Web 2.0和Web 3.0在用户隐私保护方面是有差别的,其中最大的差别在于,用户对个人数据是否拥有绝对的控制权。在Web 2.0的情况下,平台把控着用户的数据。而在Web 3.0中,用户被给予了更多权力,用户可以真正成为数据的主人。
大家都在思考,在Web 3.0时代,要彻底达成用户对个人数据的绝对掌控,还存在哪些障碍,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观点,也别忘记点赞并分享这篇文章!